——來自河南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報道
今年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我國受癌癥困擾的家庭以千萬計,要實施癌癥防治行動,推進預防篩查、早診早治和科研攻關,著力緩解民生的痛點。作為豫北地區知名腫瘤診療品牌,已有50余年腫瘤診療臨床經驗的河南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焦作市第二人民醫院、焦作市腫瘤醫院)深入貫徹落實國家有關精神,緊隨國際腫瘤防治步伐,推行先進腫瘤診療理念,以敢啃硬骨頭的自覺擔當,積極探索腫瘤新型治療手段,目前已建立一支從診斷上涵蓋分子病理、基因檢測等精準檢查,從治療上覆蓋外科、放療、化療、微創介入、靶向治療、免疫生物治療等多學科的腫瘤診療精英團隊,在癌癥早診早治、臨床科研創新、腫瘤規范化治療等方面成果顯著。本報今日推出這篇報道,敬請關注。
4月19日,一場腫瘤防治大型義診活動在河南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門診樓前舉行,這是該院每年在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期間堅持舉辦的一項重要公益活動。當天的義診活動吸引了眾多市民,由該院消化內科、乳腺甲狀腺外科、腫瘤內科、心胸外科組成的腫瘤專家隊伍和康復、營養、中醫、心理咨詢方面的醫生耐心接待每一位前來咨詢的市民,幫助他們分析病情,指導檢查和治療,并從腫瘤防治、心理健康、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宣傳抗癌、防癌知識。這是該院開展腫瘤防治宣傳周活動的具體舉措,更是關愛腫瘤患者、幫助他們早日康復的一個縮影。同時,該院“愛來癌去”健康俱樂部開展“食之味,愛相伴”活動,普及科學防癌理念,引導公眾遠離不良生活習慣、建立健康生活方式。近年來,該院充分發揮區域醫療中心影響力作用,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在攻克腫瘤這條漫長又充滿挑戰的道路上,始終邁著堅定的步伐,讓患癌市民不再奔波于北上廣的大醫院,在家門口就能得到規范、有效治療,以此回應公眾對減少癌癥發病和死亡的強烈期盼。
人才隊伍和高端設備相得益彰
上級優質資源下沉注入新活力
4月13日,在河南理工大學學術報告廳舉辦的2019免疫治療中原論壇上,主持會議并作學術報告的馬望博士備受與會專家關注。他不僅是河南省抗癌協會老年腫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河南省抗癌協會青年理事會副理事長、河南理工大學醫學院執行院長,還是河南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今年3月份,作為該院領導班子新成員,馬望首次在該院會議上亮相。作為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訪問學者、河南省高?萍紕撔氯瞬、河南省教育廳學術技術人才、河南省醫學科技創新人才、河南省科技創新十佳專業人才,他將致力加強院校融合,致力腫瘤學科發展,為該院實現“省內一流的三級甲等醫院、著名腫瘤防治中心”的愿景增添一分重要的力量。
培養和聚集人才是該院發展的動力。去年,該院修訂攻讀博士研究生暫行規定,鼓勵職工攻讀博士研究生,考試通過4人;評選拔尖人才4人。選派22名醫生赴上級醫院進修,1名腫瘤內科醫師赴美國學習,外出參加學術會議及學習班188人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到國外交流學習在該院已蔚然成風,該院的郭金城、宋宣統和王虹先后被公派到德國進修學習,許菊萍和孫麗莎被推薦到韓國梨花女子大學附屬木洞醫院交流學習。該院通過舉辦青年骨干英語培訓班等形式,打造一批復合型醫務人才,與發達國家開展醫學交流。目前,這已成為該院人才培養工作的新常態。
正是因為將加速人才培養作為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支撐,該院近期不斷傳出喜訊:4月20日,市中醫藥學會中醫腫瘤專業委員會換屆暨“大醫今承”中醫腫瘤學術會議在該院召開,該院中醫腫瘤科主任宋國平當選為中醫腫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3月24日,該院婦瘤一區醫生孫麗莎在第十一屆“我行我秀”內異癥規范化手術視頻大賽河南半決賽中脫穎而出,將代表河南省參加全國大賽;3月初,該院婦瘤二區主任翟艷紅榮獲河南省首屆醫德醫風模范稱號,成為我市唯一獲此殊榮的醫生……
具備雄厚的人才力量,但如果沒有先進醫療設備的輔助,也很難推行前沿的醫療技術。購進派特CT、定位CT等一系列高精尖設備,讓該院精準診療如虎添翼,滿足了不同病種、不同群體的個性化診療需求,為腫瘤的規范化治療提供了重要保障。
為不斷提升腫瘤診療水平,4月9日,該院與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將在學科建設、醫療技術、科研工作等方面對該院進行全面指導和支持。之前,該院還與北京腫瘤醫院、北京協和醫院等國內一流醫院建立了不同層次、不同渠道的合作關系,加入了河南省精準腫瘤大隊列研究項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該院加強與中美(河南)荷美爾腫瘤研究院等機構的深度合作,先后邀請美國、加拿大等國多名專家教授到該院進行學術交流指導。
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擎驅動”
高質量推動腫瘤診治更上一層樓
結合當前地級市醫院的發展現狀,行業內普遍認為,地級市醫療機構由于各種客觀條件所限,醫療工作多數是“跟著指南走”,要有突破,幾乎是不可能的。令人驚喜的是,借助河南理工大學這一平臺,該院實現了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申報,這在我市衛生系統是史無前例的。去年,該院獲得河南理工大學2017年度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項目(醫學類項目)立項7項、河南理工大學2018年度青年基金項目資助6項。在科技創新驅動下,該院在腫瘤診治領域收獲頗豐:食管癌前病變及早期食管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基于流式細胞儀進行宮頸分泌物的檢驗、腹腔鏡下前列腺癌根治術、乳腺微創旋切術、早期宮頸癌前哨淋巴結活檢術、婦科腫瘤的三維腔內放療等技術均填補了我市空白。
近年來,隨著細胞生物學、免疫學等學科的發展,免疫醫學成為當今醫學領域的前沿。在“2019免疫治療中原論壇”上,該院黨委書記、院長楊永國明確表示,該院將借著本次“免疫論壇”的東風,開展免疫基礎實驗以及與有關單位進行免疫治療的合作!2019免疫治療中原論壇”結束后,專家們還參觀了該院的基因與細胞工程研究中心。2017年以來,該院立足基因技術和細胞工程等先進技術帶來的革命性轉變,借用基因測序等高科技手段,開展腸癌早期篩查,不僅幫助人們預知腫瘤等疾病的風險,而且從基因層面找到病因,讓患者得到精準治療。
“隨著醫學科技的長足發展和進步、創新抗癌藥物的出現,癌癥治療得到不斷優化,進入靶向定位、精準治療的時代!睏钣绹f,“對于早期癌癥患者而言,可以通過手術進行腫瘤切除,從而達到根除目的;對于中晚期癌癥患者,則需要在遵循規范的基礎上,采用放、化療聯合分子靶向藥物的精準治療手段,提高患者生命質量,讓癌癥有可能變成一種可以控制的慢性病!
該院在腫瘤診治上,不僅在科研技術方面進行創新,而且在制度上進行創新。該院認為,惡性腫瘤之所以難治,就在于它具有異質性,難以摸索到規律。比如說,不同器官的腫瘤不一樣,同一種腫瘤在不同人身上不一樣,同一腫瘤在不同細胞群體上不一樣,同一個細胞群體在不同時間表現也不一樣。不同腫瘤、不同階段、不同人、不同器官,有很大的差別。傳統的疾病診斷和治療模式,受到臨床科室專業劃分限制,造成學科之間交流不足和臨床治療單一,患者療效大打折扣。為此,該院打破科室壁壘,成立由腫瘤內科、胸外科、呼吸重癥科、放療科、影像科(CT、核磁共振、放射)、病理科、介入中心、中西醫結合科、營養科、藥學部、細菌室等科室人員組成的腫瘤多學科診療MDT。MDT的優勢就是整合各學科專業技術,使各學科相互融合,在技術、治療方法和理念方面達到共識,從而提高疾病的治療效果,避免治療不足、過度或重復治療。
大力推進預防篩查與早診早治
強化癌癥患者康復護理與指導
預防篩查和早診早治是全世界普遍認同的降低癌癥發病率、死亡率的有效手段。美國自1991年以來,癌癥死亡率降低27%,其主要原因是控煙和篩查。而在我國,癌癥死亡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原因之一就是居民早期篩查意識不足。
作為全國百萬婦女乳腺普查工程焦作市唯一定點醫院,該院2008年啟動首屆“春暖萬家·關愛女性送健康”大型公益活動。12年來,該院通過持續開展宮頸癌、乳腺癌篩查以及大型義診等活動,先后排查出子宮肌瘤、宮頸癌前病變、卵巢腫瘤、乳腺癌早期病變等疾病近萬例,使眾多女性患者實現了疾病早發現、早治療。此外,該院依托焦作市抗癌協會連年舉辦腫瘤科學防治健康教育活動,普及腫瘤防治知識,積極實施腫瘤防治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三早”民生工程,以進一步提高腫瘤的防治效果。
楊永國指出,目前的技術手段可以早期發現大部分常見癌癥。比如,使用胸部低劑量螺旋CT可以檢查肺癌,采用超聲結合鉬靶可以檢查乳腺癌,使用胃腸鏡可以檢查消化道癌等。針對常見癌癥進行身體檢查,其目的是讓群眾知曉自身患癌風險,發現早期癌癥或癌前病變,并進行早期干預。癌癥的治療效果和生存時間與癌癥發現的早晚密切相關,發現越早,治療效果越好,生存時間越長。不過,癌癥患者一定要到正規醫院進行規范化治療,不要輕信偏方或虛假廣告,以免貽誤治療時機。
為了解我市腫瘤發病特點,指導我市腫瘤防治工作,該院近年來積極開展系統性腫瘤登記工作。該院近3年住院治療的癌癥患者中,乳腺癌以7437例高居首位,肺癌以2889例位居第二,腸癌以2479例位居第三,胃癌以1701例位居第四,食管癌以1571例位居第五。下一步,該院將采集相關健康數據、篩查數據以及隨訪數據等,進行分析、歸檔、挖掘和利用,掌握一些腫瘤疾病發病的高危因素,進而做好腫瘤防治工作。
近年來,腫瘤患者人群日益龐大,在為患者提供治療方案之外,如何對腫瘤患者進行康復管理顯得尤為重要。所謂的腫瘤康復,就是調動醫、患、家庭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綜合運用西醫、中醫、心理、營養、身心鍛煉、社會支持等措施和技術,幫助癌癥患者早日回歸社會。為提高癌癥患者自我康復能力,該院成立了“愛來癌去”健康俱樂部,為廣大癌友營造互相激勵、互相鼓舞的良好氛圍,使眾多的癌癥康復者由個人抗爭轉化為有組織的集體抗癌,鼓勵經過臨床治療出院后的癌癥患者走出家門、走向康復、走上社會。
新時代賦予新使命,新時代要有新作為。站在新起點上再出發,該院將在癌癥防治中傾注更多心血,不斷提高腫瘤診療水平,提升公眾的防癌、抗癌意識和水平,進一步推動我市癌癥防治事業的發展,以全民健康促進全民小康。
(記者 朱傳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