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首頁
張喜榮與張玉榮兩位老人在西王褚遺址園內散步。
張喜榮與張玉榮兩位老人在刻有西王褚征遷戶的墻壁上尋找自己的名字。
溫縣徐堡龍山文化城址出土的繩紋灰陶甗。
南水北調馬村安置區出土的東漢鋪首綠釉紅陶壺。
聶村唐墓遺址出土的唐代綠釉陶罐。
從丹江口到黃河邊,一渠碧波蕩漾而來,依偎在太行山南麓的焦作。
這里是南水北調工程唯一穿城而過的城市。
一條河改變一座城,一條河講述一段情。
焦作南水北調河,一條載滿鄉愁的文化河。
尋鄉愁 懷川故事多
南水北調河為焦作城區帶來了近200萬平方米的綠地,使焦作城區形成了貫穿東西的生態廊道。
碧波綠帶繞山陽。于是,在焦作,南水北調河有了新名字:天河!寓意幸福、純凈之水,依河而建的公園便稱天河公園。
5月23日下午,初夏時節的天河公園游人如織。
83歲的張喜榮牽著她的老嫂子、94歲的張玉榮的手,來逛公園。她們是南水北調焦作段工程首批征遷居民,現居住在解放區王褚街道王褚新區。
她們最愛去的地方是天河公園內的西王褚遺址園,這里有她們曾經熟悉的生活場景。
戲臺、明清庭院、牌坊、轆轤、石磨……這些被藝術家們再現的場景,輕而易舉地勾起了她們對故土的回憶。
張喜榮說:“以前村里有個戲臺,離村委會不遠,誰家辦事了就請人在上面唱戲!
張玉榮說:“我12歲就搖轆轤,幫大人提水澆地、做飯,搖了五六十年轆轤,對這東西有感情。十幾年前,村里還有口老井。沒想到,在這兒能見到!
一切欣欣向榮。而通過藝術再現,兩位耄耋老人找到了鄉愁,她們心中的一切似乎又如舊如故。
鄉愁,是綿長的割舍不斷的記憶。在西王褚遺址園,有面撰寫著西王褚村史、西王褚征遷前村戶分布情況的青石墻壁,上面刻著1000多名戶主的名字。
在記者的幫助下,張玉榮和張喜榮第一次在墻壁上找到了她們的名字,高興得開懷大笑。張喜榮說:“這上面還能找到老鄰居的名字,真好!”
在天河公園的另一側,解放區東王褚農民政治夜校被保留了下來,這里曾是焦作早期農民抗捐運動的爆發地,如今是重要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不僅如此,這里最早還是東王褚村程氏家祠。
村民程根銀說,每逢春節,程氏后人會聚在這里祭拜祖先——開北宋理學先河的大家程頤、程顥。這是村子征遷后,程氏后人每年為數不多的聚會。
竹林深深,民居點點,河水潺潺,什么是夢里鄉愁?西王褚遺園設計者、我市雕塑家薛駿猷正在思考。
南水北調焦作城區段征遷了13個村莊。目前,解放區東王褚、西王褚遺址園已經落成。其余11處村莊遺址園的設計工作正在展開。
薛駿猷說,作為設計者,應多收集一些史料,依托遺存的古建物、老物件,打造文化亮點,再現鄉村風貌,讓每一位走進景觀帶的被征遷群眾都能在這里找到老村莊的影子,讓每一位來景觀帶游玩的市民都能了解到城市發展的軌跡。
據市文物局統計,焦作南水北調河城區段干渠及其兩側分布著16處地面古建筑。
記者從焦作市南水北調建設發展有限公司辦公室了解到,在建設過程中,我市以傳承歷史根脈為重點,在積極做好文物保護工作的同時,挖掘歷史典故,讓豐厚的歷史文化元素成為綠化帶中的鮮明“符號”。目前,相關方案仍在優化提升中。
探積淀 文脈融古今
文物,是歷史的鄉愁,是民族的鄉愁。
在歷時9年的南水北調文物發掘中,我省出土了10萬余件珍貴文物,而一渠碧波為我市“送”來了2萬余件珍貴文物,焦作文物大市的地位再次得到印證。
2006年8月,距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焦作段文物勘探工作全面啟動僅兩個月的時間,焦作市文物工作隊便在南水北調中線穿黃工程的落腳地——溫縣徐堡有了一個驚喜的發現。
在這里,文物考古工作者看到了龍山、西周、春秋、戰國、漢、宋、明、清8個時期的文化疊壓層,揭露各時期的房址、窖穴、陶窯、灰坑、水井、墓葬等各類古代遺跡600多處,出土了大批陶、銅、石、骨、蚌、玉質器物及動植物遺骸。
徐堡龍山文化城址的發現曾震撼中國考古界,它是目前全國范圍內發現的規模較大的龍山文化城址,這在豫西北地區屬首次。
兩年后,考古工作者們又在博愛聶村發現了13處唐墓,并出土唐三彩器、瓷器、銅器、陶器、錢幣、紀年墓志等珍貴文物70余件。聶村唐墓的發掘填補了焦作地區沒有唐代墓葬群的空白,證明了唐代焦作地區不僅是黃河以北通往唐都洛陽的交通要道,而且是洛陽北鄰的富饒之地。
其間,考古工作者又在馬村安置區、待王古墓群發掘了大量珍貴文物。
5月23日,記者走進市博物館三樓,這里珍藏著部分焦作南水北調出土文物。
展柜里,仰韶文化的彩繪陶罐、龍山文化的繩紋灰陶甗、商代的貝幣、戰國的銅劍、漢代的五層彩繪陶倉樓、彩繪鋪首陶壺,唐代的一體式紅陶廚房、三彩碗盞,北宋的白釉黑彩瓷碗、錢幣,元代的玫瑰紅釉鈞瓷碗……色澤鮮亮,靜若處子。這些來自千年前的文化符號,是融進焦作厚土的鄉愁。
展未來 筑牢根與魂
“天河”兩岸風光無限,文化璀璨橫流千年。
焦作南水北調河,一條滿載鄉愁的文化河!
在視察南水北調城區段兩側綠化帶建設時,省、市領導多次強調,南水北調城區段兩側綠化帶建設要有景觀、有配套、有文化。要充分融合歷史文化和人文特色,發掘好、保護好、宣傳好文化遺存,講好南水北調焦作故事。
如何講得好?需握緊“根”與“魂”。
據焦作市南水北調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預計今年7月,備受矚目的世界唯一調水工程方志館——焦作南水北調方志館有望開館。該館將融入演藝、交互、體驗等現代展陳手段,對中國南水北調工程建設進行“全景式的記錄和傳達”,是集方志館、紀念館、博物館、科普館體的國家級綜合型展館。建成后,這里將是南水北調資料最全、有著最強歸屬感、能助推城市旅游發展的方志館。
此外,“南水北調第一樓”正在施工中。該樓位于山陽故城東南,高99米,是一座具有漢代風格,可以望山、觀水、展陳的文化地標。
漫步天河兩岸,鄉愁越來越濃,體驗到的文化愈發厚重。
展望未來,我們眼前的這條清清碧波,必將是一條充滿藝術氣息的河、流淌著千年文明的河、書寫著紅色文化的河,是一條滿載焦作故事的河。
(記者 王瑋萱/文 吉亞南/圖)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張喜榮與張玉榮兩位老人在西王褚遺址園內散步。
張喜榮與張玉榮兩位老人在刻有西王褚征遷戶的墻壁上尋找自己的名字。
溫縣徐堡龍山文化城址出土的繩紋灰陶甗。
南水北調馬村安置區出土的東漢鋪首綠釉紅陶壺。
聶村唐墓遺址出土的唐代綠釉陶罐。
從丹江口到黃河邊,一渠碧波蕩漾而來,依偎在太行山南麓的焦作。
這里是南水北調工程唯一穿城而過的城市。
一條河改變一座城,一條河講述一段情。
焦作南水北調河,一條載滿鄉愁的文化河。
尋鄉愁 懷川故事多
南水北調河為焦作城區帶來了近200萬平方米的綠地,使焦作城區形成了貫穿東西的生態廊道。
碧波綠帶繞山陽。于是,在焦作,南水北調河有了新名字:天河!寓意幸福、純凈之水,依河而建的公園便稱天河公園。
5月23日下午,初夏時節的天河公園游人如織。
83歲的張喜榮牽著她的老嫂子、94歲的張玉榮的手,來逛公園。她們是南水北調焦作段工程首批征遷居民,現居住在解放區王褚街道王褚新區。
她們最愛去的地方是天河公園內的西王褚遺址園,這里有她們曾經熟悉的生活場景。
戲臺、明清庭院、牌坊、轆轤、石磨……這些被藝術家們再現的場景,輕而易舉地勾起了她們對故土的回憶。
張喜榮說:“以前村里有個戲臺,離村委會不遠,誰家辦事了就請人在上面唱戲!
張玉榮說:“我12歲就搖轆轤,幫大人提水澆地、做飯,搖了五六十年轆轤,對這東西有感情。十幾年前,村里還有口老井。沒想到,在這兒能見到!
一切欣欣向榮。而通過藝術再現,兩位耄耋老人找到了鄉愁,她們心中的一切似乎又如舊如故。
鄉愁,是綿長的割舍不斷的記憶。在西王褚遺址園,有面撰寫著西王褚村史、西王褚征遷前村戶分布情況的青石墻壁,上面刻著1000多名戶主的名字。
在記者的幫助下,張玉榮和張喜榮第一次在墻壁上找到了她們的名字,高興得開懷大笑。張喜榮說:“這上面還能找到老鄰居的名字,真好!”
在天河公園的另一側,解放區東王褚農民政治夜校被保留了下來,這里曾是焦作早期農民抗捐運動的爆發地,如今是重要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不僅如此,這里最早還是東王褚村程氏家祠。
村民程根銀說,每逢春節,程氏后人會聚在這里祭拜祖先——開北宋理學先河的大家程頤、程顥。這是村子征遷后,程氏后人每年為數不多的聚會。
竹林深深,民居點點,河水潺潺,什么是夢里鄉愁?西王褚遺園設計者、我市雕塑家薛駿猷正在思考。
南水北調焦作城區段征遷了13個村莊。目前,解放區東王褚、西王褚遺址園已經落成。其余11處村莊遺址園的設計工作正在展開。
薛駿猷說,作為設計者,應多收集一些史料,依托遺存的古建物、老物件,打造文化亮點,再現鄉村風貌,讓每一位走進景觀帶的被征遷群眾都能在這里找到老村莊的影子,讓每一位來景觀帶游玩的市民都能了解到城市發展的軌跡。
據市文物局統計,焦作南水北調河城區段干渠及其兩側分布著16處地面古建筑。
記者從焦作市南水北調建設發展有限公司辦公室了解到,在建設過程中,我市以傳承歷史根脈為重點,在積極做好文物保護工作的同時,挖掘歷史典故,讓豐厚的歷史文化元素成為綠化帶中的鮮明“符號”。目前,相關方案仍在優化提升中。
探積淀 文脈融古今
文物,是歷史的鄉愁,是民族的鄉愁。
在歷時9年的南水北調文物發掘中,我省出土了10萬余件珍貴文物,而一渠碧波為我市“送”來了2萬余件珍貴文物,焦作文物大市的地位再次得到印證。
2006年8月,距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焦作段文物勘探工作全面啟動僅兩個月的時間,焦作市文物工作隊便在南水北調中線穿黃工程的落腳地——溫縣徐堡有了一個驚喜的發現。
在這里,文物考古工作者看到了龍山、西周、春秋、戰國、漢、宋、明、清8個時期的文化疊壓層,揭露各時期的房址、窖穴、陶窯、灰坑、水井、墓葬等各類古代遺跡600多處,出土了大批陶、銅、石、骨、蚌、玉質器物及動植物遺骸。
徐堡龍山文化城址的發現曾震撼中國考古界,它是目前全國范圍內發現的規模較大的龍山文化城址,這在豫西北地區屬首次。
兩年后,考古工作者們又在博愛聶村發現了13處唐墓,并出土唐三彩器、瓷器、銅器、陶器、錢幣、紀年墓志等珍貴文物70余件。聶村唐墓的發掘填補了焦作地區沒有唐代墓葬群的空白,證明了唐代焦作地區不僅是黃河以北通往唐都洛陽的交通要道,而且是洛陽北鄰的富饒之地。
其間,考古工作者又在馬村安置區、待王古墓群發掘了大量珍貴文物。
5月23日,記者走進市博物館三樓,這里珍藏著部分焦作南水北調出土文物。
展柜里,仰韶文化的彩繪陶罐、龍山文化的繩紋灰陶甗、商代的貝幣、戰國的銅劍、漢代的五層彩繪陶倉樓、彩繪鋪首陶壺,唐代的一體式紅陶廚房、三彩碗盞,北宋的白釉黑彩瓷碗、錢幣,元代的玫瑰紅釉鈞瓷碗……色澤鮮亮,靜若處子。這些來自千年前的文化符號,是融進焦作厚土的鄉愁。
展未來 筑牢根與魂
“天河”兩岸風光無限,文化璀璨橫流千年。
焦作南水北調河,一條滿載鄉愁的文化河!
在視察南水北調城區段兩側綠化帶建設時,省、市領導多次強調,南水北調城區段兩側綠化帶建設要有景觀、有配套、有文化。要充分融合歷史文化和人文特色,發掘好、保護好、宣傳好文化遺存,講好南水北調焦作故事。
如何講得好?需握緊“根”與“魂”。
據焦作市南水北調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預計今年7月,備受矚目的世界唯一調水工程方志館——焦作南水北調方志館有望開館。該館將融入演藝、交互、體驗等現代展陳手段,對中國南水北調工程建設進行“全景式的記錄和傳達”,是集方志館、紀念館、博物館、科普館體的國家級綜合型展館。建成后,這里將是南水北調資料最全、有著最強歸屬感、能助推城市旅游發展的方志館。
此外,“南水北調第一樓”正在施工中。該樓位于山陽故城東南,高99米,是一座具有漢代風格,可以望山、觀水、展陳的文化地標。
漫步天河兩岸,鄉愁越來越濃,體驗到的文化愈發厚重。
展望未來,我們眼前的這條清清碧波,必將是一條充滿藝術氣息的河、流淌著千年文明的河、書寫著紅色文化的河,是一條滿載焦作故事的河。
(記者 王瑋萱/文 吉亞南/圖)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