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市博物館大型革命文物展開展前夕
新聞中心首頁
打開沉重的倉庫大門,仿若推開一扇歷史的窗戶。
在市博物館的文物庫房里,珍藏著近2萬件珍貴文物,這是焦作地區數千年來血脈延續的見證。而在這滾燙的血脈里,有著濃濃的紅色基因,這是焦作百年風雨征程的主色調。
緣 起
為了捐贈者的心愿
22年前的這個季節,酷熱的天氣如同今天一般,讓人難熬。市博物館克服人少、資金少等困難,組織一批力量,蹬著自行車,深入山區、農村,走進社區、樓院,征集了近2000件革命文物。
這是一項不小的工程,也是一次搶救焦作革命文物的里程碑事件。
憶當年,曾參與征集工作的市博物館工作人員仍感慨萬千。他們回憶,聽說要將革命文物捐贈給國家,許多老英雄都滿口答應。而到了真要捐贈的時候,他們又難舍難分,有講不完的歷史故事。
聽到他們的講述,工作人員的心情十分復雜,一方面贊嘆老英雄們曾經走過的崢嶸歲月,另一方面下決心要將這些飽含情感的革命文物保管好、展覽好,讓更多人了解這100多年來中國人民所經歷的不屈不撓的奮斗史。
遺憾的是,20多年過去了,當一次更高水平的革命文物展到來時,當年那些捐贈文物的老人已多數離世。
讓革命文物講述百年風云。
如今,在全國上下喜迎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之際,市博物館將推出重磅展覽,近2000件革命文物中精選數百件參展,讓參觀者了解焦作近現代史,以此告慰英雄,激發前進力量。
講 述
文物背后的歷史聲音
光陰流轉22年,許多記憶已成碎片,那些值得記憶的情景依然印刻在當年負責征集文物工作人員的腦海中。
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周長明記得,當時,他經老同志張士元介紹,在老革命張文清家中尋得一塊“千古光榮”的匾額。
1950年3月,當地政府得知張文清在戰斗中“犧牲”的消息,便刻制了一塊“千古光榮”匾額,鄭重地送到了張文清家中。張文清家人見匾,哭聲一片。就當大家以為張文清已經犧牲時,他又從戰場上風塵仆仆地回到了家鄉,令人虛驚一場。
虛驚過后是贊嘆。事后,張文清家人并未對“千古光榮”的匾額有所忌諱,反以為榮,便將匾額留下,以此紀念張文清九死一生的崢嶸歲月。
曾憑借一根扁擔、一身膽量,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單挑兩個美國鬼子的“扁擔英雄”劉會來遠近聞名,被授予“人民功臣”匾額。如今,包括這塊匾額在內,老英雄劉會來所獲獎章、照片,以及一件他一直舍不得穿的戰利品——美式軍大衣都珍藏在市博物館。
周長明回憶,當時來到老英雄家中征集文物時,老英雄及其家人十分不舍。這完全可以理解,這些如同生命重要的榮譽,已陪伴他和家人半個世紀了。但老英雄毅然同意捐贈,就是想讓更多人通過文物了解一段歷史。為了表示感謝,市博物館復制了一塊“人民功臣”匾額回贈,讓這件飽含熱血的匾額繼續高懸門庭。
革命文物不分大小,每件都有它特殊的意義。
聽說市博物館正在征集文物,抗美援朝老兵、市博物館離休干部姬廣育送來一只搪瓷茶缸。這只寫有“抗美援朝”字樣的搪瓷茶缸已跟隨他快50年了,單位里的人都認識這只茶缸。
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劉鑫回憶:“我上世紀80年代參加工作,那時常?匆娂Ю蠋熍踔切膼鄣牟韪,給年輕人講戰爭故事。后來,有人建議他換個新茶缸,畢竟這只茶缸太舊了,可他說啥也不肯。那只茶缸,就是他一輩子榮耀的象征!
同事記得,捐贈時,倔強的姬廣育險些掉淚。
在市博物館征集文物中,還有一臺蘇聯制造的手搖縫紉機和一件皮箱。這是市博物館工作人員趙慧欽從中站區勞模街一位老革命家中征集而來的。
接到征集任務后,趙慧欽發動全家人尋找革命文物。一天,他的岳母將其帶到一位老英雄家中。這位老英雄曾參加過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從老英雄那里,他征集到了一些紀念章。此時,老英雄對他說:“你把這臺縫紉機和皮箱也拿去吧!
趙慧欽一看,這些物件全是蘇聯制造,還有一輛散架的自行車也是蘇聯制造。老英雄怎么會有蘇聯制造的物件呢?原來,上世紀50年代初,中蘇友好期,我國曾同意派遣100萬勞工去蘇聯工作,一方面緩解當時蘇聯的用工荒,另一方面也想要緩解我國現存的就業難問題?勺罱K,我國于1954年10月,僅派遣1000人前往蘇聯海參崴,中國勞工在海參崴勤奮刻苦,贏得了當地人的尊重。
一件件文物,就是一件件鮮活的歷史故事。
了解了那張?诘谝恍笨拥25號契約書,我們感受到了日本侵略者曾為這片土地帶來的屈辱;看著中福公司聯合辦事處成立時的一枚胸徽,我們讀到了焦作近現代工業的艱難起步史;看到一張抗戰老兵賀大捷保存的煤礦抗日游擊隊合影,我們贊嘆焦作人民敢于斗爭的勇敢與無畏;通過一張張“汗衫票”“背心票”,我們找到了計劃經濟時期的歲月痕跡;解讀一臺留聲機背后的故事,我們看到了全國勞模劉九學揮汗如雨的工作情景。
拭目以待!預計金秋十月,讓我們走進市博物館,閱看一部百年焦作的奮斗史吧!
總值班:呂正軍 |
統 籌:曾琳琳 |
責 編:劉 佳 |
審 核:劉 佳 |
編 輯:施筱雯 |
!Γ杭А∠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打開沉重的倉庫大門,仿若推開一扇歷史的窗戶。
在市博物館的文物庫房里,珍藏著近2萬件珍貴文物,這是焦作地區數千年來血脈延續的見證。而在這滾燙的血脈里,有著濃濃的紅色基因,這是焦作百年風雨征程的主色調。
緣 起
為了捐贈者的心愿
22年前的這個季節,酷熱的天氣如同今天一般,讓人難熬。市博物館克服人少、資金少等困難,組織一批力量,蹬著自行車,深入山區、農村,走進社區、樓院,征集了近2000件革命文物。
這是一項不小的工程,也是一次搶救焦作革命文物的里程碑事件。
憶當年,曾參與征集工作的市博物館工作人員仍感慨萬千。他們回憶,聽說要將革命文物捐贈給國家,許多老英雄都滿口答應。而到了真要捐贈的時候,他們又難舍難分,有講不完的歷史故事。
聽到他們的講述,工作人員的心情十分復雜,一方面贊嘆老英雄們曾經走過的崢嶸歲月,另一方面下決心要將這些飽含情感的革命文物保管好、展覽好,讓更多人了解這100多年來中國人民所經歷的不屈不撓的奮斗史。
遺憾的是,20多年過去了,當一次更高水平的革命文物展到來時,當年那些捐贈文物的老人已多數離世。
讓革命文物講述百年風云。
如今,在全國上下喜迎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之際,市博物館將推出重磅展覽,近2000件革命文物中精選數百件參展,讓參觀者了解焦作近現代史,以此告慰英雄,激發前進力量。
講 述
文物背后的歷史聲音
光陰流轉22年,許多記憶已成碎片,那些值得記憶的情景依然印刻在當年負責征集文物工作人員的腦海中。
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周長明記得,當時,他經老同志張士元介紹,在老革命張文清家中尋得一塊“千古光榮”的匾額。
1950年3月,當地政府得知張文清在戰斗中“犧牲”的消息,便刻制了一塊“千古光榮”匾額,鄭重地送到了張文清家中。張文清家人見匾,哭聲一片。就當大家以為張文清已經犧牲時,他又從戰場上風塵仆仆地回到了家鄉,令人虛驚一場。
虛驚過后是贊嘆。事后,張文清家人并未對“千古光榮”的匾額有所忌諱,反以為榮,便將匾額留下,以此紀念張文清九死一生的崢嶸歲月。
曾憑借一根扁擔、一身膽量,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單挑兩個美國鬼子的“扁擔英雄”劉會來遠近聞名,被授予“人民功臣”匾額。如今,包括這塊匾額在內,老英雄劉會來所獲獎章、照片,以及一件他一直舍不得穿的戰利品——美式軍大衣都珍藏在市博物館。
周長明回憶,當時來到老英雄家中征集文物時,老英雄及其家人十分不舍。這完全可以理解,這些如同生命重要的榮譽,已陪伴他和家人半個世紀了。但老英雄毅然同意捐贈,就是想讓更多人通過文物了解一段歷史。為了表示感謝,市博物館復制了一塊“人民功臣”匾額回贈,讓這件飽含熱血的匾額繼續高懸門庭。
革命文物不分大小,每件都有它特殊的意義。
聽說市博物館正在征集文物,抗美援朝老兵、市博物館離休干部姬廣育送來一只搪瓷茶缸。這只寫有“抗美援朝”字樣的搪瓷茶缸已跟隨他快50年了,單位里的人都認識這只茶缸。
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劉鑫回憶:“我上世紀80年代參加工作,那時常?匆娂Ю蠋熍踔切膼鄣牟韪,給年輕人講戰爭故事。后來,有人建議他換個新茶缸,畢竟這只茶缸太舊了,可他說啥也不肯。那只茶缸,就是他一輩子榮耀的象征!
同事記得,捐贈時,倔強的姬廣育險些掉淚。
在市博物館征集文物中,還有一臺蘇聯制造的手搖縫紉機和一件皮箱。這是市博物館工作人員趙慧欽從中站區勞模街一位老革命家中征集而來的。
接到征集任務后,趙慧欽發動全家人尋找革命文物。一天,他的岳母將其帶到一位老英雄家中。這位老英雄曾參加過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從老英雄那里,他征集到了一些紀念章。此時,老英雄對他說:“你把這臺縫紉機和皮箱也拿去吧!
趙慧欽一看,這些物件全是蘇聯制造,還有一輛散架的自行車也是蘇聯制造。老英雄怎么會有蘇聯制造的物件呢?原來,上世紀50年代初,中蘇友好期,我國曾同意派遣100萬勞工去蘇聯工作,一方面緩解當時蘇聯的用工荒,另一方面也想要緩解我國現存的就業難問題?勺罱K,我國于1954年10月,僅派遣1000人前往蘇聯海參崴,中國勞工在海參崴勤奮刻苦,贏得了當地人的尊重。
一件件文物,就是一件件鮮活的歷史故事。
了解了那張?诘谝恍笨拥25號契約書,我們感受到了日本侵略者曾為這片土地帶來的屈辱;看著中福公司聯合辦事處成立時的一枚胸徽,我們讀到了焦作近現代工業的艱難起步史;看到一張抗戰老兵賀大捷保存的煤礦抗日游擊隊合影,我們贊嘆焦作人民敢于斗爭的勇敢與無畏;通過一張張“汗衫票”“背心票”,我們找到了計劃經濟時期的歲月痕跡;解讀一臺留聲機背后的故事,我們看到了全國勞模劉九學揮汗如雨的工作情景。
拭目以待!預計金秋十月,讓我們走進市博物館,閱看一部百年焦作的奮斗史吧!
總值班:呂正軍 |
統 籌:曾琳琳 |
責 編:劉 佳 |
審 核:劉 佳 |
編 輯:施筱雯 |
!Γ杭А∠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