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武縣西村鄉黑巖村距離市區17公里,處于太行山中,是中共修博武中心縣委誕生地,紅色文化積淀深厚。近年來,黑巖村充分挖掘黨史、村史、老建筑、老物件等資源,運用美學理念對修博武中心縣委舊址、便民服務中心、村史館、黨員活動室、宣誓墻等進行統一設計,建成了具有時代氣息和地方特色的紅色教育陣地。
近日,記者從市區出發,驅車從市縫山公園出發,沿青云大道進入太行山區,過當陽峪、西村不久,到大東村向北,半個小時后就來到了黑巖村。
該村黨支部書記侯世紅介紹了黑巖村的情況。該村共有126戶403人,山地面積500公頃,耕地面積28.46公頃,建設用地12.67公頃。有黑巖老村、黑巖新村、東黑巖3個自然村。相傳黑巖村原名“河沿”,四周皆為高聳入云的山峰,村落依谷底石河而建,時間久了,因為諧音就成了“黑巖”。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現實是歷史的繼續,歷史是現實的鏡子。革命時期的中共修博武中心縣委歷史,是焦作的一段光輝史詩。黑巖村有焦作地區紅色文化的好資源,是豫北地區抗日戰爭歷史的革命圣地,是中原地區追尋初心的根源之一。黑巖村成為修武縣的黨建美學試點村。去年,建起了紅色教育陣地,前來參觀學習的人們絡繹不絕。
黑巖村被定點為紅色教育試點村,主要是因為這里是焦作市第一個中心縣委——中共修博武中心縣委的誕生地:1938年2月,日軍侵占焦作,3月,根據中共北方局軍委書記朱瑞的指示,撤銷了焦作工委,建立中共修武中心縣。1938年6月,中共太南特委派李超、李澤、門晉如三名同志組成巡察組對修武、博愛、武陟進行了巡察,隨后決定將中共修武中心縣委改為中共修博武中心縣委,同時成立了八路軍民運工作團,駐地就在黑巖村,李澤任縣委書記兼工作團團長。
1939年冬天,新任縣委書記范華到任,隨即在附近的艾曲村召開了緊急會議,傳達了上級關于“隨時提高警惕,做好雨前備傘的重要指示”。將黨組織轉入地下工作,開展秘密斗爭。山區活動轉移到平原活動,范華同志隱蔽到張弓鋪一戶群眾家里以家庭教師身份堅持抗日工作。1940年3月,中共修博武中心縣委改編為晉豫區第二地委。
如何讓紅色文化“美”起來?黑巖村作為修武縣的黨建美學試點村,近兩年不斷加大投入,在建筑外觀設計、室內改造、導視系統、延展設計等方面下足了功夫。如村民用剪紙藝術刻畫的雷鋒、焦裕祿等人物形象,非常生動,讓游客印象極其深刻。
“自從村里建起了紅色教育陣地,前來參觀學習的黨員、群眾絡繹不絕,有些到附近景區旅游的游客也會專程到這里游覽。黑巖村總共400多口人,但去年接待人數已經超過2萬人!焙钍兰t介紹,“村里還為大家提供了憶苦思甜飯、戎裝體驗、紅色紀念品等服務項目,一方面滿足來客的需求,提升參觀、學習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村民和村集體的收入!
修武縣西村鄉黑巖村發展紅色旅游漸入佳境,融入美學理念修復的7孔老窯洞也初具模樣,激活了紅色文化,帶來了鄉村嬗變。
“黑巖村運用藝術設計將體現共產主義理想、黨史、地方文化及時代精神的象征符號和美學元素融入建筑,使黨員、群眾身處黨建文化的空間藝術中,學習紅色文化,感受紅色情懷,從而更加堅定共產主義信仰,更加堅定對黨的忠誠!币晃挥慰驮诹粞詢陨仙钣懈杏|地寫道。
圖① 窯洞內的文化墻。
圖② 侯世紅講述黑巖村紅色歷史。
圖③ 村史館。
圖④ 黑巖吸引了不少游人。
圖⑤ 黑巖村老物件——紡車。
記者 王龍卿 攝